機床鑄件常發生潰散的部位
來源:鳳遠機械 發布時間:2025/7/22 14:04:14
機床鑄件的潰散常見于受力集中、結構復雜或鑄造時易產生缺陷的部位,具體如下:
一、受力集中部位
這類部位因長期承受負載、振動或沖擊,易因內部缺陷(如氣孔、縮松)導致潰散:
- 導軌面及連接部位:如床身導軌的滑槽、工作臺與床身的連接臺肩,長期受壓力和摩擦,若鑄造時存在皮下氣孔,易從表面開始剝落、潰散。
- 立柱與底座結合處:立柱底部與底座的連接法蘭(尤其是拐角部位),承受立柱自身重量和上部部件的力矩,易因應力集中導致局部碎裂。
- 主軸箱殼體受力面:主軸箱與床身的固定平面、主軸安裝孔周圍,受主軸運轉的徑向力和軸向力,若存在縮松,可能出現裂紋并逐漸潰散。
二、結構復雜或壁厚不均部位
鑄造時這些部位易因冷卻速度不一致產生內應力或缺陷,成為潰散隱患:
- 拐角、圓角及凸臺處:如床身的直角拐角、鑄件上的加強筋與本體連接的根部(尤其是“T”型、“L”型結構),鑄造時易產生縮孔、夾渣,受力后從根部開裂潰散。
- 壁厚突變區域:例如從厚壁(如底座主體)突然過渡到薄壁(如延伸的支撐臂)的部位,冷卻時收縮不均導致內部應力集中,易在薄壁處或過渡區潰散。
- 深孔、盲孔周邊:如鑄件上的定位孔、螺栓孔(尤其是深孔底部),鑄造時金屬液填充困難,易產生氣孔或疏松,加工后若受力(如螺栓擰緊力過大),可能從孔壁開始潰散。
三、鑄造工藝薄弱部位
受澆注、排氣等工藝限制,這些部位易殘留缺陷,成為潰散起點:
- 鑄件頂部或遠離澆口處:金屬液zui后填充的區域(如大型床身的末端、立柱頂部),易因排氣不暢產生氣孔、氧化渣,導致結構疏松,受力后潰散。
- 分型面附近:鑄件分型面(上下砂型結合處)易因砂型錯位產生飛邊,或因密封不嚴進入砂粒形成“砂眼”,這些部位強度低,易從飛邊或砂眼處開始破損。
總之,機床鑄件潰散的常見部位,本質是“鑄造缺陷高發區”與“使用時受力集中區”的重合部位。實際檢查時,可重點關注這些區域的表面完整性(如是否有裂紋、掉塊)和內部缺陷(如通過探傷檢測氣孔、縮松)。